龙治平主任中医师治疗(痹症)医案学习发表时间:2018-07-27 18:17 1、时间:2014年12月11日16:30-17:30。 2、地点: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3、参加人员:龙治平主任中医师,苏昌田主任中医师,李满容副主任中医师,易志新副主任中医师,马林、刘毅、饶坤、丁祥迪、张铁成、杨沁主治中医师。 4、记录:饶坤主治中医师 5、主题内容:(痹症) 6、具体内容: 杨某 男 42岁乐山市中医医院门诊部 就诊时间:2014年10月13日 1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左下肢疼痛不适,畏寒怕风,汗多,身痛乏力,不咳嗽,无咽痛、流涕等症,遂到乐山某医院求治,查抗“O”>500u,血沉16mm/h,类风湿因子阴性,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予乌头汤和激素类药物治疗2月余,上述诸症略有缓解,但未坚持治疗,此后每遇天气变化左下肢痛尤甚。近半月来病情加重,出现左膝关节灼痛,肿胀不适,四处求医,均未获效,其单位要求离岗,患者心急如焚,立即前来我出求医。现在症:双足厥冷,左下肢筋骨灼热如火燎,疼痛游走,膝关节肿大,伸屈不利,皮肤温度略高,午后疼痛加剧,入夜难忍,阴雨天病情加重,心烦,饮食大减,形体消瘦,卧床难步,二便正常。 查体:体温37.6℃,脉搏100次/分,左下肢屈伸困难,左膝关节肿胀隆起,触压痛明显,无杵状指。舌质红,苔白根黄,脉沉细而弦。形体偏瘦,面色偏黯。神志清楚,精神可。双目有神。白睛无黄染,鼻翼无煽动,唇色红润,无干裂流涎口疮。颈部活动自如,呼吸顺畅。语音正常,言语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双手无朱砂掌,皮肤未见赤丝红缕。肤色不黄、欠润泽,未见斑疹及水疱、疮疡。未闻及异常气味。左下肢屈伸困难,左膝关节肿胀隆起,触压痛明显,无杵状指。舌质红,苔白根黄,脉沉细而弦。 辨证:风湿郁久化热 正虚邪盛 阴阳失调 治法:祛风除湿 清热活血通络 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0g 白芍18g 知母12g 麻黄10g 防风12g 白术18g 生姜15g 地黄15g 甘草6g 3剂。每日一剂,水煎取汁450ml,每次150ml,三餐前温服。 二诊:2014年10月16日。左下肢内灼热已减,疼痛缓解,左膝肿胀渐消,皮肤温度如常,仍感足冷,心情较前舒畅,纳增,寐差,二便正常,舌质红,苔白根黄,脉沉细而弦。再守前法,更进上方15剂。 三诊:2014年11月2日。复查血沉14mm/h、抗“O”≤500u。左下肢痛除,已无灼热之感,左膝肿胀已消,步履如常,惟有足冷,纳可,寐安,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脉细略弦。顽疾将瘥,改祛风湿,益肝肾,补气血善后,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5g 桑寄生15g 秦艽15g 防风12g 细辛6g 当归12g 茯苓15g 生地黄15g 杜仲15g 川牛膝12g 党参25g 川芎10g 白芍20g 威灵仙15g 甘草3g 14剂。嘱:2日1剂水煎服。 随访2年未复发。 杨沁:痹症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龙老:本案系风湿性疾病,隶属于风湿热之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病因与A组链球菌有关,但并非直接感染,也有人认为病毒感染与本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影响。故本病的病因病机迄今未明。关节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常累及膝、踝、肩、肘、髋等关节。水杨酸制剂对急性者疗效可靠。 中医学称本病为“痹”,始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其病因、病位、证候等均有明教,后世医家多有发挥。痹病范围甚广,可概括为内痹和外痹,而本节仅属外痹中的肢节痹病。患者居住潮湿,阳气先伤,风湿之邪乘虚侵袭,深入筋骨,流注关节,阳气痹阻,气血不畅而见肢节疼痛、游走。正虚为本,风湿为标,邪盛正虚为基本病机。湿为阴邪,伤阳而见双足厥冷,风为阳邪,伤阴则下肢内筋骨灼热。此病程较长,前医予乌头汤,虽证有缓解,但大辛、大热之乌头,久用必伤阴,故下肢筋骨灼热,非一般治痹方所能奏效,惟予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逐湿,滋阴清热,宣痹通阳。方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系桂枝汤变方。全方去辛热之附子加凉血滋阴之生地黄。方中桂枝通阳温经,散寒止痛;麻黄、防风、白术、生姜祛风逐表里之湿,其中白术、生姜尚可运脾调中;白芍、生地黄、知母、甘草滋阴清热,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俾风湿去,痹阻宣,阴复热去疼痛止。本方虽祛风逐湿为主,更有寒热并用之妙,临证中,大凡风湿痹病,兼见寒热者,投用之,常获良效。患者形体消瘦,正气不足,且风湿缠绵,故后期改祛风湿,益肝肾,补气血之独活寄生汤加减,扶正祛邪而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