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简介职能科室医院发展战略中医文化中医教学基地医院新闻党建之窗采购公示招聘信息对外交流媒体报道肝病科(国家级)脾胃病科(国家级重点)老年病科(省级重点)骨伤科(省级重点)内分泌病科(市级重点)肺病科(市级重点)心血管病科(市级重点)肾病科/血透室(市级重点)肿瘤血液病科(市级重点)针灸推拿康复科(市级重点)治未病中心(市级重点)眼科(市级重点)耳鼻咽喉头颈颌面(口腔)科(市级重点)肛肠科(市级重点)妇科(市级重点)重症医学科(市级重点)急诊科(市级重点)皮肤科(市级重点)烧伤、整形外科外科脑病科(市级重点)介入科肝胆胰脾外科(市级重点)麻醉科(市级重点)名医介绍龙治平传承工作室刘方柏传承工作室汤一新传承工作室苏昌田传承工作室王青松传承工作室放射科功能科检验科(市级重点)消供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市影像诊断中心智慧医院信息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老年病防治中心VTE防治中心综合卒中中心血液净化中心乐山市中医药学会就诊须知出入院须知门急诊输液须知医院楼层分布微信服务银医自助服务多途径预约挂号门诊出诊、停诊信息查询进修学习门诊满意度调查住院满意度调查联系我们成绩查询投诉、反馈
急救咨询电话:0833 - 2446120 
医院咨询电话:0833 - 2406967  (工作日 8:30~12:00,13:30~17:00)
院总值班电话:0833-2445300(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

龙治平主任中医师治疗(痹症)医案学习

发表时间:2018-07-27 18:17

1、时间:2014年12月11日16:30-17:30。

2、地点: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3、参加人员:龙治平主任中医师,苏昌田主任中医师,李满容副主任中医师,易志新副主任中医师,马林、刘毅、饶坤、丁祥迪、张铁成、杨沁主治中医师。

4、记录:饶坤主治中医师

5、主题内容:(痹症)

6、具体内容:

杨某 男 42岁乐山市中医医院门诊部

就诊时间:2014年10月13日

1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左下肢疼痛不适,畏寒怕风,汗多,身痛乏力,不咳嗽,无咽痛、流涕等症,遂到乐山某医院求治,查抗“O”>500u,血沉16mm/h,类风湿因子阴性,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予乌头汤和激素类药物治疗2月余,上述诸症略有缓解,但未坚持治疗,此后每遇天气变化左下肢痛尤甚。近半月来病情加重,出现左膝关节灼痛,肿胀不适,四处求医,均未获效,其单位要求离岗,患者心急如焚,立即前来我出求医。现在症:双足厥冷,左下肢筋骨灼热如火燎,疼痛游走,膝关节肿大,伸屈不利,皮肤温度略高,午后疼痛加剧,入夜难忍,阴雨天病情加重,心烦,饮食大减,形体消瘦,卧床难步,二便正常。

查体:体温37.6℃,脉搏100次/分,左下肢屈伸困难,左膝关节肿胀隆起,触压痛明显,无杵状指。舌质红,苔白根黄,脉沉细而弦。形体偏瘦,面色偏黯。神志清楚,精神可。双目有神。白睛无黄染,鼻翼无煽动,唇色红润,无干裂流涎口疮。颈部活动自如,呼吸顺畅。语音正常,言语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双手无朱砂掌,皮肤未见赤丝红缕。肤色不黄、欠润泽,未见斑疹及水疱、疮疡。未闻及异常气味。左下肢屈伸困难,左膝关节肿胀隆起,触压痛明显,无杵状指。舌质红,苔白根黄,脉沉细而弦。

辨证:风湿郁久化热 正虚邪盛 阴阳失调

治法:祛风除湿 清热活血通络

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0g      白芍18g      知母12g      麻黄10g

防风12g      白术18g      生姜15g      地黄15g    甘草6g  

3剂。每日一剂,水煎取汁450ml,每次150ml,三餐前温服。

二诊:2014年10月16日。左下肢内灼热已减,疼痛缓解,左膝肿胀渐消,皮肤温度如常,仍感足冷,心情较前舒畅,纳增,寐差,二便正常,舌质红,苔白根黄,脉沉细而弦。再守前法,更进上方15剂。

三诊:2014年11月2日。复查血沉14mm/h、抗“O”≤500u。左下肢痛除,已无灼热之感,左膝肿胀已消,步履如常,惟有足冷,纳可,寐安,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脉细略弦。顽疾将瘥,改祛风湿,益肝肾,补气血善后,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5g    桑寄生15g    秦艽15g     防风12g

细辛6g     当归12g      茯苓15g     生地黄15g

杜仲15g    川牛膝12g    党参25g      川芎10g

白芍20g     威灵仙15g    甘草3g

14剂。嘱:2日1剂水煎服。

随访2年未复发。

杨沁:痹症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龙老:本案系风湿性疾病,隶属于风湿热之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病因与A组链球菌有关,但并非直接感染,也有人认为病毒感染与本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影响。故本病的病因病机迄今未明。关节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常累及膝、踝、肩、肘、髋等关节。水杨酸制剂对急性者疗效可靠。

中医学称本病为“痹”,始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其病因、病位、证候等均有明教,后世医家多有发挥。痹病范围甚广,可概括为内痹和外痹,而本节仅属外痹中的肢节痹病。患者居住潮湿,阳气先伤,风湿之邪乘虚侵袭,深入筋骨,流注关节,阳气痹阻,气血不畅而见肢节疼痛、游走。正虚为本,风湿为标,邪盛正虚为基本病机。湿为阴邪,伤阳而见双足厥冷,风为阳邪,伤阴则下肢内筋骨灼热。此病程较长,前医予乌头汤,虽证有缓解,但大辛、大热之乌头,久用必伤阴,故下肢筋骨灼热,非一般治痹方所能奏效,惟予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逐湿,滋阴清热,宣痹通阳。方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系桂枝汤变方。全方去辛热之附子加凉血滋阴之生地黄。方中桂枝通阳温经,散寒止痛;麻黄、防风、白术、生姜祛风逐表里之湿,其中白术、生姜尚可运脾调中;白芍、生地黄、知母、甘草滋阴清热,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俾风湿去,痹阻宣,阴复热去疼痛止。本方虽祛风逐湿为主,更有寒热并用之妙,临证中,大凡风湿痹病,兼见寒热者,投用之,常获良效。患者形体消瘦,正气不足,且风湿缠绵,故后期改祛风湿,益肝肾,补气血之独活寄生汤加减,扶正祛邪而告愈。


分享到:

医疗保健批准文号:川中医药网审[2010]013号

地址: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中路183号 急救咨询电话:0833—2446120 医院咨询电话:0833—2406967 预约挂号电话:0833—114